北京再發大信號!學區房巨震,矛頭直指教育平權
日期:2021-07-06
高層會議喊話“學區房”言猶在耳,西城區文件就來了。在這個最不可能撼動的地方,一劑猛藥讓所有家長都懵逼了。文件精神只有一個:
嚴格執行多校劃片。
“直接的后果就是,去年7月31日后購入學區房的家長,填志愿時發現,片區所有學校的學位名額都滿了,只能調到其他片區”。德勝片區有中介說。
上千萬買的學區房,“嘭”的一聲,灰飛煙滅。很多還沒辦完交易手續的家長,已經開始排隊退房了。
學區房這場巨震,發端于北京,但遠遠沒有結束。背后,是國家下的一盤大棋:
分別對學區房、教培機構,實施精準爆破,真正落實教育平權。
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,正式拉開了序幕。教育部2015年提出實施多校劃片的24個重點大城市,都要小心了……
北京西城區嚴格落實多校劃片,讓很多人感到無比意外。因為這是學區房改革最難執行下去的地方,結果力度卻最猛。
到底有多難執行呢?
房東經濟學一篇文章提到:西城區最初打算多校劃片時,就有老干部直接闖到區教委辦公室胡鬧,甚至有人當著工作人員的面在辦公室里大小便。
西城區有太多后臺強硬的既得利益者。遇到這種事,區教委都顯得相當渺小。你懂的。
但是,現在的改革到底有多猛呢?
去年4月,西城區宣布實施多校劃片:
自2020年7月31日后,西城區購房并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,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,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。
當時政策很明確,731之后買了西城區房子才多校劃片。當時的家長普遍認為,由于西城區名校云集,即使多校隨機分配,也能分到比較好的學校。
因此,西城區的學區房非但沒有明顯降價,反而銷量井噴。
但最近,731之后買房的家長直接炸了:
今年的多校劃片,完全將片區內的好學校排除在外,他們的孩子只能入讀菜校。
更加悲催的是,去年多校劃片政策出來以后,大家一致認為,買學校質量相對均衡的板塊更具性價比,比如西城區的月壇片區。
今年他們發現,買在月壇,同樣沒法入讀片區里的牛校。
政策的威力還不止于此。即使是731前買房的部分家長,也翻車了。他們的孩子同樣被調劑出名校甚至學區,被安排到菜小上學。
多花幾十甚至數百萬買來的安全感,原來這么不堪一擊。
而東城區和海淀區,早在2018年就提出多校劃片。當時的西城區,依然對應一所學校。
結果,東城區2019年1月1日就開始實施多校劃片,海淀區沒有嚴格執行。現在,反倒是西城區迎頭趕上,政策最嚴。
所謂改革,歸根結底是利益再分配。擱以前,各方利益都要照顧,一碗水端平。但現在你發現沒有,有些時候政策絲毫不留情面。
大家想想近些年落馬的大老虎級別,就能深深領會什么叫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。
仔細梳理就會發現,不僅是北京,全國都在掀起一場對學區房的精準爆破。
上海,最近搞出了一個新招——“名額分配綜合素質錄取”,要求重點高中每年拿出一半以上的招生名額,面向全市,分配到校。
菜中學生也能上重點高中,牛校學生憑考試上牛校的可能性被大大稀釋。
既然這樣,還買個球的學區房?!
杭州更厲害:
把六城區分配生的比例從之前的50%提高到60%。(這個分配生,跟上海名額分配差不多意思)
中考題目小學生都能做,名校學生優勢發揮不了。
買了民辦名校學區房的孩子,上重點高中的概率可能和普通公辦初中的孩子差不多。
這就尷尬了。
不只是北京上海和杭州,廣州、福州等地,都已經開始切實落實多校劃片了。
而且,這些城市一直是風向標,特別是北京,還有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。它們都開始改革,其他城市也快了。
原本是星星之火,現在已成燎原之勢。
那么,重點來了,國家為什么總是跟學區房過不去?
多校劃片這件事,要追溯到2015年。
當年4月,教育部點名24個重點大城市,要求100%的公辦小學、90%的公辦初中要實現劃片入學,熱點小學、初中招生要普遍推行多校劃片制度。
這24個重點大城市,分別是:
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慶、沈陽、大連、長春、哈爾濱、南京、杭州、寧波、廈門、濟南、青島、武漢、廣州、深圳、成都、西安、福州、南昌、鄭州、長沙、貴陽。
目前,大部分城市多校劃片正在進行中。
一年后,教育部下發《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》。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實施多校劃片。
不過,前幾年多校劃片效果并不理想。原本可以降低學區房熱度的政策,反而因為好學校稀缺、家長焦慮等因素,更加火熱。
歸根結底,釜底抽薪的措施還沒有出臺。之前即使是多校劃片,分到好學校的概率還是比較大,特別是在優質學區。
加上大放水,學區房成了升值最快的投資標的。這也是家長對學區房癡迷不已的原因。
只要學區房的價值稀釋速度,趕不上放水速度,價格就還會繼續上漲。
但現在,真的不一樣了。
今年4月的政治局會議提出:
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,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,防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。
大家想想,這么高級別的會議,第一次專門提到學區房炒房,信號意義有多大?
這或許表明,高層對學區房炒房,已經忍無可忍。
這還不夠。最近針對教育問題,政府動作頻頻。
前段時間,教育部專門成立教育培訓監管司。同時,相關部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處以3650萬元的頂格處罰。這意味著,我國對校外教培機構的監管再次升級,后者野蠻發展的時代宣告結束。
之前教培機構重金招聘名校畢業生,現在紛紛毀約,部分教育機構甚至傳言裁員30%,足見行業寒冷已至。
總結一句話:今年的教育動作,看北京。
除了震驚全國的西城區多校劃片,北京前兩天還提出:
暑假期間,北京市各區教委面向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學生組織暑期托管服務,計劃以街道、鄉鎮為單位確定托管服務承辦學校,學生以就近的原則參加托管服務,學校為學生提供學習場所,開放圖書館、閱覽室,有組織地開展體育活動等。不組織學科培訓和集體授課。
這還了得!之前屬于校外托管、輔導機構的服務范圍,現在統一讓學校做。
那么,由托管延伸出去的各類輔導項目,比如高數、琴棋書畫、國學培訓班,也就徹底涼涼了。
這些動作看似毫無章節,其實都有內在的邏輯,而且紛紛指向一個目標——教育平權。
而非僅僅抑制炒房。
想當年,我們為了“減負”,就把高考題“降低難度”,結果考試大綱越來越簡單,高考也越來越沒有難度。
高考比的就不僅僅是智商、努力程度,更重要的是答題套路。
套路這種東西,名師會教你。
而名師一般出現在兩個地方:名校、培訓機構。
為了讓孩子鯉魚跳龍門,或是僅僅為了讓孩子過上好生活,家長紛紛把孩子往名校和培訓機構送。
相對應的,名校學區房價格暴漲,培訓機構火得一塌糊涂。最典型的表現是,即使給培訓機構捐一棟辦公樓,只要孩子沒通過測試,就上不了他們的培訓班。
高考本來是最公平的考試。但住進學區房、進了培訓班的孩子,猶如開了地表最強外掛,在考場上所向披靡。
也難怪老有媒體說,這幾年有錢人的孩子成績都不錯,窮人的孩子,考上名校的概率大大下降。
談什么教育公平?!
正因為如此,國家才轉向教育領域,開始逐個爆破。
先是推進各個地區教育資源均衡化,再實施多校劃片。
這樣,既可以保證教育公平,也能斷了家長學區房永遠保值的預期,遏制學區房炒房,一舉兩得。
這個雷,幾年前就在多個城市埋下,現在已經開始爆破。針對課外教培機構的第二個雷也已經埋下,部分爆破中。
未來,只要教育平權沒有得到解決,這樣的爆破還會有。
這么看,學區房還能買嗎?
我勸各位,北上廣深杭等24個上文提到的重點城市,先觀望。西城區知道自己孩子大概率會分到菜校的,簽約沒多久的,有人說可以花點錢做違約,你們看著辦。
如果孩子馬上就要讀書,一定要買學區房的剛需,建議優選好地段的新房、次新房,避免選擇單一功能的“老破大”。
學區房價值的崩塌速度,可能遠遠超過你的想象。